当安卓阵营的折叠屏产品已从 “概念机” 走向 “街机”,苹果在折叠设备领域的动作始终牵动着行业神经。最新消息显示,苹果已暂时停止可折叠 iPad 的研发工作 —— 这款曾被寄予厚望的 “最大折叠平板”,因制造难题、成本高企和市场需求疑虑,最终未能突破商业化落地的关卡。而与此同时,受 iPhone 16 新机上市影响,iPhone 15 价格持续下探,在拍易得官网(www.paiyide.net)最新活动中成交价仅 239 元,创下上市以来新低,形成 “新品搁置” 与 “老款清仓” 的鲜明对比。
苹果对折叠设备的研发并非一时兴起。早在 iPhone 折叠机型传闻之前,公司就已启动可折叠 iPad 的探索,试图将 “折叠形态” 带入平板领域。但这款设备的研发之路,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。
技术层面的 “零容忍” 标准成为最大障碍。分析师 Ross Young 指出,苹果对屏幕折痕的要求近乎苛刻 —— 必须达到 “肉眼不可见” 的程度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工程师计划采用更厚的前玻璃和特殊化学处理工艺,以减少折叠时的应力损伤。但这一方案直接导致两个问题:一是屏幕重量增加,违背 iPad “轻薄便携” 的产品定位;二是特殊工艺使屏幕成本飙升,较传统 iPad 屏幕高出 3 倍以上,让整机售价难以控制在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内。
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动摇了项目根基。尽管 2025 年第二季度 iPad 业务仍为苹果贡献 64 亿美元营收,但销量增长已陷入停滞,消费者换机周期从平均 2.5 年拉长至 3.2 年。更关键的是,市场调研显示,用户对 “大尺寸折叠平板” 的需求远低于预期 ——65% 的受访者认为 “折叠形态对平板体验提升有限”,而 “展开后接近小尺寸笔记本” 的定位,反而可能与 MacBook Air 形成内部竞争。
苹果高层在评估后认为,折叠 iPad 难以复制折叠 iPhone(若推出)可能带来的市场热度。毕竟,手机的便携性需求让折叠形态有明确场景(如 “大屏与便携的平衡”),而平板本身的使用场景更偏向 “固定场所办公 / 娱乐”,折叠带来的 “便携增益” 与 “成本增加” 不成正比。
与折叠 iPad 的 “难产” 不同,现款 iPhone 15 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价格低谷。在拍易得最新活动中,该机成交价仅 239 元,较首发价(5288 元起)跌幅超 95%,这一价格不仅让 “性价比” 成为热议话题,更让安卓友商直呼 “难以跟进”。
这一轮降价的直接推手是 iPhone 16 的上市预期。按照苹果惯例,新机发布前 3 个月,老款机型会启动大规模降价清库存,为新品让路。而今年的降价幅度尤为激进,一方面是由于 iPhone 15 上市初期因 “创新不足” 导致库存积压(据测算渠道库存超千万台);另一方面,安卓阵营的旗舰机在影像、性能等方面持续施压,苹果需要通过价格杠杆维持市场份额。
值得注意的是,239 元的成交价可能是限时限量的促销策略(如 “万人团”“抽奖资格” 等),但即便是常规渠道,iPhone 15 的价格也已降至 4000 元以下,部分电商平台的 128GB 版本报价 3899 元,较首发价下降近 30%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此时入手无疑是 “抄底” 良机 —— 尽管缺乏折叠屏等激进创新,但 A16 芯片、iOS 生态和影像系统仍能满足多数用户的日常需求。
尽管暂时搁置折叠 iPad 研发,苹果对折叠技术的探索并未终止。业内人士透露,公司仍在暗中推进柔性屏幕、铰链结构的基础研发,只是将商业化目标从 “2026 年推出折叠 iPad” 调整为 “2027 年先试水折叠 iPhone”。
这一策略符合苹果的一贯风格 —— 从不做 “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,但一旦进入市场,必然在体验细节上做到极致。例如,在折叠 iPhone 的研发中,苹果已解决 “多次折叠后屏幕漏光” 问题,其独家的 “液态金属铰链” 可承受 10 万次折叠(远超行业平均的 5 万次标准)。
对于消费者而言,折叠 iPad 的搁置或许是暂时的 “遗憾”,但也意味着苹果将把更多资源投入到 “体验更成熟” 的折叠设备上。而 iPhone 15 的价格探底,则为那些对 “苹果生态” 心动却预算有限的用户提供了难得的入场机会。
未来,随着折叠技术成本下降和市场需求培育,苹果或许会重新启动折叠 iPad 项目。但就目前而言,“先聚焦手机、再拓展平板” 的路径,无疑更符合苹果 “体验优先、利润导向” 的产品哲学。